海外医疗

标题: 肠癌和痔疮的不同之处,如何区别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青羽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标题: 肠癌和痔疮的不同之处,如何区别
  很多人对于直肠癌认识不多,大约有2/3的直肠癌病人在开始阶段自认为是痢疾、慢性肠炎或痔疮等疾病,所以常常因此而延误了治疗。其实,只要稍加注意还是可以区别的。

作者: 青羽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  1.痢疾一般都有急性发作史,发烧、里急后重,大便以脓血为主,大便后腹痛缓解,用抗生素治疗有效。
作者: 孤小单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有竞争才有进步嘛
作者: 青羽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  2.与痔疮鉴别

  a.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,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。

  b.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,这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,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,因此与粪便不相混合,更没有粘液存在。而直肠癌 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、粘液和浓液,而且大便的习惯会明显改变。大便的次数增多,还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。倘用药后腹泻仍不能减轻, 便应该特别留意了。

  c.用手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。因为大部分的痔疮和直肠癌都是发生于手指可以触及的部位。如果用手指由肛门伸入触之 ,感到内部有一些凸起的小粒则为痔疮。如果感到肠内有菜花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,并发现肠腔狭窄得仅能容纳一个手指;检查后 ,指套上沾有血液、浓液和粘液者,则极可能患上了直肠癌,应该快去医院就诊,以免错失治疗机会。

作者: 青羽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  3.直肠癌的便血是癌组织溃烂引起的,血色多污秽且带有腥臭味。当直肠癌较大时,可使肠腔狭窄,大便费力成细条状,有棱角,这些都 是痢疾和痔疮不具备的。
作者: 青羽    时间: 2016-3-24 12:39
  直肠癌有可能被误诊的另一因素是,当病人请医生诊断时,有的医生缺乏警惕性或者怕麻烦,未作有效的针对性检查。比如,大约80%直 肠癌是长在距肛门边缘7—8厘米以内的直肠壁上,用手指可以触到,根据病情医生该做肛门指诊而未作,就会使本来一个手指即可诊断的直肠癌被误诊了。

作者: 淡紫浅蓝    时间: 2016-4-28 12:23
谢谢楼主,共同发展
作者: 執念    时间: 2016-5-31 09:39
有道理。。。
作者: 浅黛    时间: 2018-5-1 13:09
感谢楼主,路过,支持一下啦
作者: 浅黛    时间: 2018-5-7 16:03
感谢楼主 沙发!沙发!
作者: 初晨    时间: 2018-6-12 15:34
先顶~~~再看~~~,好同志
作者: 懒喵喵    时间: 2018-7-29 09:15
真是 收益 匪浅 感谢楼主
作者: 懒喵喵    时间: 2018-8-4 19:28
写的真的很不错
作者: 月牙儿    时间: 2018-9-29 11:26
不错不错,楼主您辛苦了。。。
作者: 净园    时间: 2019-2-26 18:46
我是个凑数的。。。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19-3-23 19:49
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
作者: 净园    时间: 2019-5-5 23:35
我抢、我抢、我抢沙发~
作者: 无福消瘦    时间: 2019-7-18 12:44
感谢楼主,路过,学习下
作者: 一孔    时间: 2020-2-22 06:45
感谢楼主,看帖回帖是美德!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20-4-12 11:42
楼主 帮你顶下哈!!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20-6-4 03:52
感谢楼主,小手一抖,钱钱到手!
作者: 月牙儿    时间: 2020-6-9 00:42
不知该说些什么。。。就是谢谢楼主
作者: 浅夏淡忆    时间: 2020-12-20 09:44
找到好贴不容易,我顶你了,谢了
作者: 乱了心    时间: 2021-2-25 11:47
楼主,貌似讲的很高深啊~~~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21-2-28 01:52
学习了,谢谢楼主分享、、、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21-4-9 19:09
楼主,我是来刷分的,嘿嘿
作者: 安于心    时间: 2021-5-1 22:43
好好 学习了 楼主人 确实不错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21-6-14 16:13
你好楼主,感谢分享~
作者: 孤冷    时间: 2025-2-8 22:24
帮帮顶顶!!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25-4-14 04:16
支持一下  




欢迎光临 海外医疗 (http://hwyl.haiwaizhinan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