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医疗

标题: 鼻咽癌有哪些早期症状呢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紫逸殇    时间: 2016-7-29 10:04
标题: 鼻咽癌有哪些早期症状呢
  在我国,鼻咽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分布,南方明显比东北偏高,目前,在上海,鼻咽癌已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其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40岁至60岁的中年人和早期老年,但也有青少年患病者,以男性多于女性。鼻咽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至今不明,但据研究发现,鼻咽癌的发病原因可能与EB病毒感染、遗传因素、饮食烹饪等有关。那么鼻咽癌有哪些早期症状呢?

作者: 紫逸殇    时间: 2016-7-29 10:04
  不少人不把鼻涕中带血丝当回事,其实不少蛛丝马迹的变化,都表明可能已经患上鼻咽癌。昨天,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、仁济、新华医院耳鼻喉科了解到,在临床上,大约超过半数以上的鼻咽癌患者来医院就诊时,往往已是中晚期,错过了最佳治疗期。
作者: 紫逸殇    时间: 2016-7-29 10:04
  为此,专家提醒,当出现回吸性的涕血,即吸鼻后痰中带血或鼻涕中带血丝;耳鸣、听力减退、耳内闭塞感、分泌性中耳炎;经常头痛,早期可能是头痛部位不固定且呈间歇性,晚期则为持续性偏头痛,以及颈部出现淋巴结等,都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,需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。
作者: 紫逸殇    时间: 2016-7-29 10:04
  高危人群应尽早做鼻咽镜检查

  “目前在常规体检的五官科检查中,一般都有通过压舌鼻咽镜检查鼻咽部,但不少体检者容易在检查时出现恶心、想吐等反应,因此拒绝检查。”新华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副主任杨军教授说,其实在每年的体检中,总有鼻咽癌患者被检出。市民在体检中,千万别忽视了这一小小的检查项目。

作者: 紫逸殇    时间: 2016-7-29 10:04
  此外,专家还提醒,应注意气候变化,预防感冒,保持鼻和咽喉卫生,避免病毒感染。饮食宜均衡,多吃蔬菜和水果,由于鼻咽部位较隐蔽,检查不易进行,早期症状也不明显。如果因为恶心、想吐等拒绝检查,万一漏诊,可谓得不偿失。建议可到医院门诊接受鼻咽镜检查,有家族遗传史的中年以上临床可疑病人,更应尽早到医院检查,以早发现、早治疗,避免耽误诊断和治疗。

作者: 心亦凉    时间: 2016-10-4 17:19
楼主,我是来刷分的,嘿嘿
作者: 沐兮    时间: 2017-1-7 00:16
支持一下  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8-8-22 22:20
有竞争才有进步嘛
作者: 一点朱砂    时间: 2018-10-11 01:36
找到好贴不容易,我顶你了,谢了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8-11-23 06:35
感谢楼主,小手一抖,钱钱到手!
作者: 唯他命    时间: 2018-11-23 11:22
相当不错,感谢无私楼主 分享精神!
作者: 汤苏予1983    时间: 2019-1-24 16:52
感谢楼主,路过,学习下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9-2-12 05:04
有道理。。。
作者: 淡紫浅蓝    时间: 2019-2-26 06:13
真是 收益 匪浅 感谢楼主
作者: 绿叶    时间: 2019-4-7 04:45
学习了,谢谢楼主分享、、、
作者: 浅港    时间: 2019-4-29 04:06
感谢楼主 沙发!沙发!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9-6-9 01:28
写的真的很不错
作者: 半盏清茶    时间: 2019-6-12 15:32
我抢、我抢、我抢沙发~
作者: 绿叶    时间: 2019-10-26 03:07
你好楼主,感谢分享~
作者: 乱了心    时间: 2020-1-7 13:37
先顶~~~再看~~~,好同志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20-4-28 03:27
不错不错,楼主您辛苦了。。。
作者: 浅黛    时间: 2020-6-17 00:16
不知该说些什么。。。就是谢谢楼主
作者: 红日    时间: 2020-8-2 04:13
感谢楼主,看帖回帖是美德!
作者: 泪眸人    时间: 2020-10-9 13:30
我是个凑数的。。。
作者: 半盏清茶    时间: 2020-11-22 12:12
帮帮顶顶!!
作者: 浅黛    时间: 2021-5-4 15:15
好好 学习了 楼主人 确实不错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25-2-6 16:14
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25-4-30 12:50
楼主,貌似讲的很高深啊~~~
作者: 青柠    时间: 2025-6-10 13:54
感谢楼主,路过,支持一下啦




欢迎光临 海外医疗 (http://hwyl.haiwaizhinan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