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医疗

标题: 结肠癌与生活习惯有关吗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未了情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1
标题: 结肠癌与生活习惯有关吗?
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,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。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。那么结肠癌与日常生活方式有关吗?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,结肠癌的发病与环境、生活习惯,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。今天就给大家现象介绍一下。


作者: 未了情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1
 曾有专家在去年的全国肿瘤学术会议上做出预测:随着生活方式、饮食结构、生存环境的演变及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,我国的癌症瘤谱将逐渐出现西方化的趋势,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,结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乳腺癌和肠癌将会结幅度增加。而近日的报道对这个预测做出了诠释:北京市的第一次结肠癌普查以抽查的形式全面展开,由于饮食中的脂肪太高,而纤维素过少,目前结肠癌在北京市癌症发病中已经位居第三位。

作者: 未了情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1
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,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癌最多见。占整个结肠癌的4/5,其次为盲肠、升结肠和横结肠。所以,一般的说法是,结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两部分。结肠癌以40—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。在经济发达国家,结肠癌为第一、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。

作者: 未了情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1
 研究显示,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增加结肠中胆汁酸的浓度,并改变结肠菌群的组成,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某些致癌物质。食物纤维则有吸收水分、增加粪便量、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、缩短粪便通过结肠的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的作用。所以,高脂肪饮食和膳食纤维不足是引发结肠癌的重要因素.

作者: 未了情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2
从以上介绍中大家也可得知,结肠癌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,这样才能远离结肠癌,远离疾病给您带来的痛苦。
作者: 孤冷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2
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
作者: 沐兮    时间: 2015-8-4 17:52
帮帮顶顶!!
作者: 孤冷    时间: 2016-1-20 00:53
不错不错,楼主您辛苦了。。。
作者: 难相拥    时间: 2017-6-28 16:23
感谢楼主,看帖回帖是美德!
作者: 天涯冰    时间: 2017-11-14 15:49
感谢楼主,路过,学习下
作者: 天涯冰    时间: 2018-6-28 07:20
谢谢楼主,共同发展
作者: 月牙儿    时间: 2018-7-10 16:05
好好 学习了 楼主人 确实不错
作者: 泪眸人    时间: 2018-10-19 12:24
我抢、我抢、我抢沙发~
作者: 一吻天荒    时间: 2018-12-16 00:54
相当不错,感谢无私楼主 分享精神!
作者: 天涯冰    时间: 2018-12-21 09:42
不知该说些什么。。。就是谢谢楼主
作者: 浅夏淡忆    时间: 2019-1-8 11:54
写的真的很不错
作者: 孤妄    时间: 2019-2-13 11:12
有竞争才有进步嘛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9-2-17 09:11
你好楼主,感谢分享~
作者: 天涯冰    时间: 2019-6-13 05:58
楼主,貌似讲的很高深啊~~~
作者: 心茧    时间: 2019-10-2 00:06
学习了,谢谢楼主分享、、、
作者: 寂小寞    时间: 2019-11-18 20:22
先顶~~~再看~~~,好同志
作者: 安然若梦    时间: 2019-12-26 16:39
支持一下  
作者: 泪眸人    时间: 2020-1-15 03:48
我是个凑数的。。。
作者: 陌路人    时间: 2020-4-22 02:08
感谢楼主,小手一抖,钱钱到手!
作者: 落花惊梦    时间: 2021-1-14 07:15
感谢楼主 沙发!沙发!
作者: 月牙儿    时间: 2021-2-5 21:29
楼主 帮你顶下哈!!
作者: 天涯冰    时间: 2021-2-16 20:44
找到好贴不容易,我顶你了,谢了
作者: 绿叶    时间: 2021-2-27 16:35
真是 收益 匪浅 感谢楼主
作者: 執念    时间: 2022-4-13 23:25
有道理。。。
作者: 泪染倾城    时间: 2022-4-14 08:27
楼主,我是来刷分的,嘿嘿
作者: 泪眸人    时间: 2025-5-20 13:09
感谢楼主,路过,支持一下啦




欢迎光临 海外医疗 (http://hwyl.haiwaizhinan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